藝術火柴的由來及研究過程
2018-08-15
來自:
安陽市平安火柴廠
瀏覽次數:1454
帶給人的不只是視覺上的沖擊
藝術火柴當今市場的上的一個老而新生的商品。還有感官。改頭換面的藝術火柴,讓人們重新認識到只要創新任何物品都會有自己的新生命力。今天,火柴重新被人挖掘出來,被賦予了新的精神,不再是單純為“火而燃燒,有著自己的話語,有著自己的故事。對于上世紀70-80年代生的年輕群體而言,包括童年回憶的火柴經過重新包裝,甚至可以與實用功能完全剝離,而僅僅成為一種收藏品。
1669年,德國的煉金術士布蘭德·亨尼格從人尿中得到白磷,人們開始利用白磷取火,但是由于當時制取白磷比較艱難,所以至到18世紀末,白磷能夠大量制取,才出現了磷燭、磷瓶。磷燭:細小的玻璃管中放置一小節蠟燭,燭底放置一小塊白磷,將玻璃管密封后放在熱水中,使白磷熔化粘附在蠟燭上,使用時將玻璃管打碎,磷與空氣中的氧氣接觸著火而點燃蠟燭。磷瓶:將白磷放在一小玻璃瓶中,點燃后迅速熄滅,使瓶內壁附有一層部分氧化的磷。另用小木條一端粘附熔融的硫磺,冷卻后放置在金屬盒內。使用時將粘附有硫磺的小木條放進小玻璃瓶中沾取氧化的磷,與玻璃瓶塞摩擦著火。顯然這種“火柴”平安性很差。直到1827年,英國的外科醫生沃克發明了摩擦火柴這種火柴是木條的端頭上浸涂氯 酸鉀、三硫化二銻(Sb2S3和樹膠的混合物,使用時將木條的頭部在砂紙上摩擦著火。這種火柴的著火效果不佳,平安性也差,使用的時間不長。1855~1856年間,英國的藥劑師奧爾布萊特、瑞士火柴制造廠主倫德斯特羅姆、德國化學家博特格先后發明了現在仍然使用的平安火柴現代的火柴是火柴盒正面涂紅磷和三硫化二銻的混合物,火柴頭上的物質一般是氯 酸鉀、二氧化錳和易燃物如硫等。當兩者摩擦時,因摩擦而產生的熱,使氯 酸鉀接觸的紅磷燃燒,并引起火柴頭上的易燃物燃燒,從而使火柴桿著火。
火柴就是這樣既要易著火,又要安全兩相矛盾中經歷了100多年才被制造成功。